从“鸿茅药酒舆情事件”到“权健百亿骗局”,再到“无限极被立案调查”,某些保健品品牌近一段时期频频以负面形象走进公众视线,红红火火的保健品市场也在相关部门的整治中热度下降。使用者的控诉、权威人士的科普、监管部门的查处,让这些保健品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
“乱花迷人眼”的保健品市场
在西安市布点众多的怡康医药超市,其保健品货架通常放在进门最显眼处,上面写着“非药品”“不能替代药品”的提示。“这些保健品都有‘蓝帽子’标识,销量一般。通常老年人爱买胶原软骨素钙片、大豆磷脂等,年轻人喜欢买维生素B、胶原蛋白等。”1月24日,怡康医药超市(李家村店)的店员介绍说。
相比于药店内保健品销量一般的情况,权健、华林、无限极等在分销平台上看不见踪影的保健品,销售业绩却一路高歌,诞生出一个又一个保健品巨头。
“以后不买了,他们再来也不买了。”家住西安北郊80岁的郭奶奶听完有关“无限极事件”的广播后连连说。2018年4月,郭奶奶在一次免费旅游讲座中,接触到某保健品,禁不住销售人员的热情推销,买回一些产品。“人家说这个胶囊能治心血管病,还有这个石头手链,戴在身上,能预防很多种病。”郭奶奶说。“不让她买,她偷偷买,不让她吃,她偷偷吃,这要是吃出问题怎么办?”郭奶奶的孙女无奈地说,“那些推销人员,为了骗老人的钱,什么话都能说。我们把家里电话线拔了,打不通电话,人家就提着水果三天两头上门来找老太太聊天,哄得老太太可高兴了,白给人家几万元钱。”
在我国,有很多盲目追捧保健品的老人与郭奶奶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些保健品虚假宣传,不仅“坑老”而且“坑小”。对此,西北大学研究生小卓有着亲身体验。“小时候,我妈妈觉得我体质弱,从同事那里知道了据说可以提高免疫力、还能让小孩子变得更聪明的口服液,就给我买回来喝。我从六年级喝到现在。”小卓说,“最近这么多保健品曝出问题,我什么都不喝了。本来我就觉得没有作用,不过现在想想没有负面作用就已经很好了。”
盼望健康长寿但又对保健品缺乏正确认识、渴望亲情陪伴的老人,关心孩子健康、望子成龙的家长,没有判断能力、被动接受的孩子,是一些违法直销保健品企业的主要销售对象。
把保健品当药品来卖,以直销之名行传销之实,极具诱导性和欺骗性的营销手段,是扰乱保健品市场正常秩序的主要因素。在相当程度上,这类违法直销保健品企业把直销变成了“拉人头”,商品销售变成了“老鼠会”,消费者变成了“小白鼠”。
保健品“治病”骗局
1月1日,公安机关依法对权健公司涉嫌犯罪行为立案侦查。引发保健品巨头权健崩盘的,正是2018年12月25日自媒体“丁香医生”的一篇文章《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文中称,内蒙古7岁患癌女童,其家长因被虚假宣传误导,改用权健所谓的抗癌秘方治疗,导致女童病情恶化身亡。
1月16日,一位在今日头条认证为“幼童疑因无限极致心肌损害事件当事人田淑平”的网友指出,其3岁女儿在无限极指导老师樊乐推荐下,每日大量服用无限极8种产品,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心肌损害、低血糖等病症。
1月19日,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责成工商雁塔分局对无限极陕西分公司是否涉嫌虚假宣传进行立案调查,并责成蓝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事件中经销商樊乐是否涉嫌虚假宣传进行立案调查。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无限极以直销的方式在保健品市场经营多年,据公开报道,2018年无限极销售额高达249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直销公司。而此次“幼童疑因无限极致心肌损害事件”也不是无限极第一次惹上“官司”。
保健品市场乱象由来已久。“老人陷入保健品骗局”是经常出现的新闻话题,从“坑老”到“坑死”,由保健品虚假宣传引发的家庭悲剧频频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相关专家解释说,保健品的定义很广,一般所说的保健品其实就是保健食品。正规的保健食品带有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标识——“蓝帽子”。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病。
1996年6月1日,我国实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被定义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然而在暴利的诱惑下,一些保健品销售人员夸大产品功效、编造虚假故事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这些保健品销售人员“情真意切”的推销下,原本只具有特定调节作用的保健品,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一些不明真相、因为各种原因被“套路”的消费者不仅遭受金钱损失,更有甚者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损害生命健康。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保健品市场的兴起要追溯到30年前,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营养和健康的更高需求直接驱动了保健品行业的诞生。
几十年来,保健品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此次无限极陕西分公司被立案调查,只是陕西重拳整顿保健品市场的“起手式”。
1月8日起,省市场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等13个部门在省内联合开展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
动,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扰乱市场秩序、欺诈消费者的各类违法行为,并集中查办、曝光一批违法典型案件,有效遏制保健市场乱象。
春节将至,正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会销、电话销售等方式,打着义诊、送温暖等各种名义进行违法营销活动的高峰期,除了市场监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保健品市场秩序、加大打击力度外,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理性选购保健品,警惕被花言巧语误导。
1月1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保健品安全消费提示,消费者在面对保健品时,不要相信“能治未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佩戴祛病强身”等大话。
虽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生产、销售的保健品,对人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正如中国消费者协会和相关专家的提示,凡是宣称可以防病、治病,甚至是包治百病的保健品,最好警惕并远离。
责任编辑:张伟
- 合阳:“郑英斌温针灸器”火了“2019中国针灸年会”2019-09-04
- 渴了?来杯“熟水”吧2019-07-04
- 新华时评:根治“保健”乱象要练好“持久”功2019-05-05
- 黑豆可为血管“减龄”2019-04-29
- 保护肠道,要学会“四舍五入”2019-04-12
- “天价”嘉宝果营养价值几何 专家:和葡萄差不2019-04-08
- 朋克养生不靠谱 吃保健品需正“姿势”2019-04-02
- “一高二低”选酸奶201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