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西部新闻 >
分享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送走多变的谷雨节气,进入“立夏”节气。老南京有立夏尝三鲜、吃豌豆糕、称体重等习俗。“三鲜”,你知道是哪三鲜吗?为什么又要称体重呢?这些习俗背后透露出南京人怎样的生活之道呢?
 
  立夏食俗
 
  吃了豌豆糕,夏天不厌食
 
  据《鼓楼风俗》介绍,南京人立夏节气要尝“三鲜”,这三鲜覆盖了水中游的、地上长的、树上结的。“水中三鲜”指鲥鱼、刀鱼、白虾;“地上三鲜”指苋菜、蚕豆、竹笋;“树上三鲜”指樱桃、梅子、枇杷。
 
  民俗专家陶思炎说,在过去,也不是所有南京人都能有这财力物力吃“水中三鲜”、“地上三鲜”、“树上三鲜”,大多数老南京人主要吃樱桃、青梅和鲥鱼。
 
  南京人在吃上可是相当讲究的,尝三鲜哪够,在立夏节气,还要吃豌豆糕。
 
  民国老报人杨杏佛在《金陵十日》中记载了这豌豆糕的做法:“将豌豆煮烂,捣成糊泥,凝结成块,分切为糕,糕约寸见方,它既不如豆沙的香糯,也不似绿豆糕的细腻,质地比较粗糙,但豌豆香中也带有淡淡的甜意。”
 
  如何吃豌豆糕也是有门道的。《金陵岁时记》说:“立夏,使小孩骑坐门槛,啖豌豆糕,谓之不疰夏。”与他乡立夏不能坐门槛相反,按照老南京人的习俗,小孩吃豌豆糕都要骑坐在门槛上,这样整个夏季都不厌食。
 
  立夏食补
 
  除了尝新还增强食欲
 
  这南京人立夏的习俗也太隆重了吧,又是尝三鲜,又是吃豌豆糕,背后有何科学道理呢?
 
  南京民俗专家陶思炎在《南京民俗》一书中,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夏天到了,太阳光照充足,白昼变长,庄稼逐步成熟,劳动强度加大,因而立夏吃补食便成了普遍的风俗。
 
  一般人家的“补食”就是鸡蛋、鸭蛋、糕饼之类的,为了转换胃口,提高食欲,“吃补食”渐渐向“尝新”转化。
 
  “立夏”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四月上旬、公历5月5日前后。此时天气渐暖,越冬粮食作物大都已经收割完毕,新鲜果蔬应时而上,所以南京人在立夏节气,在饮食上以尝新为主,这就是“立夏尝三鲜”的缘由。到了明代已成为立夏时节的一项主要习俗。
 
  立夏习俗大多与过去农耕文明有关,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节气相关的饮食习俗越来越淡薄。因此有人说,节气的饮食习俗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是一种乡愁。
 
  立夏称重
 
  原来是为“增肥”做准备
 
  俗话说:“五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据《鼓楼风俗》记载,南京人十分看重立夏、立秋两次称重。
 
  为什么要称重呢?《鼓楼风俗》一书说,这事和元朝有关。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巩固蒙古族贵族的统治,采取各种措施,严密防止江南人民起来反抗,就派出许多蒙古族人到江南来,要求每十户百姓供养一个蒙古族人,并且要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
 
  每年在立夏这一天要给这些蒙古族人称体重,并作记录,只许体重加重,不许减轻,否则就要重罚。老百姓自己还缺衣少食,哪里还有钱供养这些蒙古族人。只有想办法让那些蒙古族人在立夏前多吃一些东西,而且是味道好、吃了又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饭和鸡蛋,这样做效果还算不错,大部分百姓都免除了受罚的痛苦。
 
  于是,大家为了庆贺自己免受罚,于是自己也吃一些糯米饭和鸡蛋,也称一称自己的体重。这样年复一年就养成了立夏吃鸡蛋、称体重的习俗。
 
  立夏称体重的习俗,全国都很普遍,但传说也不一样。西南地区人们传说这个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被蜀国丞相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诸葛亮临终之际,不放心年幼的蜀主阿斗,于是托付孟获每年都要来看望一次。孟获每年立夏这天都依诺前来看望阿斗。
 
  数年后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并将阿斗软禁在洛阳。孟获怕司马炎亏待阿斗,每次去看望的时候都要称一下阿斗的体重。
 
  于是,司马炎为了安抚孟获,每到立夏这天都给阿斗吃豌豆糯米饭,以增加体重。
 
  后来立夏称体重的习俗成为西南一带人们祈求清净安乐、福寿双全的节气活动。

责任编辑:张伟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