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 百科知识 >
分享

  作为我国居民一日三餐的必需品,食用油不仅影响着菜肴的色香味,更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推进食用油科学消费是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健康中国2030》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在5月16日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召开的“食用油科学消费与市场导向”研讨会上,引导居民科学消费食用植物油、促进中国食用油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国人食用油摄入量超标加剧健康风险

  我国是油脂消费大国,其中植物油是居民油脂消费的主流。受传统饮食习惯影响,食用油消费过量、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所长、黄凤洪研究员介绍,2017年,我国年消费植物油达到3751.5万吨,人均每天消费量约为74克。而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我国成人每天烹调油摄入应为25克~30克。“实际消费量已经严重超标2倍以上。”黄凤洪说,食用油的高摄入量会造成脂质代谢异常,这是我国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食用油消费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高。医学研究表明,食用油中所含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等作用,对健康有益;而过多的饱和脂肪酸摄入则易引发癌细胞的增殖,有害健康。黄凤洪指出,我国食用植物油中提供能量和脂肪最多的为棕榈油,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51%左右,其中能增加心脑血管风险的棕榈酸更是高达46%。

  消费将向营养型转变

  追求科学吃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关注度的增长,食用油科学消费也备受消费者重视。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技术总监、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得出,“年轻人爱减肥,中年人怕血糖,人人关心胆固醇”,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保健养生买单,天然成分和更健康的生产方式最受欢迎。

  那什么样的食用油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从营养成分来看,黄凤洪研究认为,好的食用油应符合以下七大标准:色香味形俱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脂肪酸n-6/n-3构成合理,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脂质伴随物(脂溶性维生素、甾醇、脂溶性多酚等)含量高,风险因子(重金属、农药残留、溶剂残留、生物毒素等)少,健康功效多(甾醇酯等食药同源功能因子多)。

  从消费趋势看,贾健斌认为,食用油消费将由大众型向营养功能型、高端小品种食用油转变,比如以山茶油为代表的木本油料市场需求旺盛。这对未来油料作物育种以及食用油生产、加工、消费等全产业链发展都提出更高要求。

  产学研结合推动消费、产业“双升”

  针对市场需求变化,食用油产学研方面已经取得新突破。山东鲁花集团科技中心部长李秋介绍,目前鲁花已成功研发一系列具有“高油酸、高产量、高含油量”的花生新品种,其油酸含量超过75%,既符合人体健康需求,又利于品质稳定、长久保存,在让消费者吃上健康好油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引领消费升级。

  黄凤洪团队最新研究成果“7D功能型菜籽油制备工艺”,克服了色拉油技术导致脂质伴随功能活性成分流失等弊端,最大限度保留了植物多酚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活性成分,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3%,加工出的菜籽油具有浓郁独特的坚果香味,色泽感官稳定性好。

  为推动食用油科学消费、促进食用油产业健康发展,业内专家提出,要加强食用油产业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创新食用油科学消费引导方式、营造食用油优质优价市场环境。黄凤洪建议,组建多部门、多学科、跨区域功能型食用油营养与健康科技联盟,研究营养健康机理和多功能产品,推动中国食用油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副处长张雯丽提出,需要制定食用油消费的科学标准,进一步提高加工工艺及水平。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马云倩博士建议,构建食用油综合评价指标,从营养价值、经济效益、品质安全、文化习俗等多个维度选取指标,针对不同地区及人群推荐食用油品种及品牌。

责任编辑:张伟